低成本论博弈:当下集团公司的的生存策略

2017-12-08 17:23:15 来源:大成方略纳税人俱乐部
2928 0 0

  

1d7aafe600ee4b5ee09e38b88abcaafd.jpg


  最近跟一位财务经理聊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亏损。她所在A公司曾有过及其辉煌的光景,鼎盛时期,旗下有四十多家工厂总产量全国居前。产品质量好,专攻国外市场,售价高利润也高。近几年,国外市场萎缩严重,大量国际订单流失,转战国内市场又不具备竞争优势,迫于亏损压力,陆续有多家工厂停工破产,开机工厂也逐年压缩产量,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亏损全是外部环境导致的吗?肯定不是,有市场的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缘故,毕竟国内同行业还有很多工厂活得很不错,订单不断,利润也很好。为什么A公司却是举步维艰呢?比较典型的问题有:

  1、产品品质下降。有设备老化的原因,也有原料本身的因素,当然,更有工厂生产过程管理的缘由,这些一起作用,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不再具备明细的竞争优势,也无法再专攻高端市场。市场仍有大量高品质订单的需求,尤其是国外市场,甚至订单就来自老客户,但因为工厂已经无法生产满足需要的产品,只能主动放弃这部分订单。

  2、客户流失严重。外贸业务对销售团队的管理要求极高,在A公司开始向集团企业转型后,运营效率、响应速度有所下降。同时,因为绩效考核体现趋于僵化,导致销售人员流失严重,公司对客户资源的控制力度又不够强,随销售人员的流失,客户也随之流失。

  3、管理成本过高。A公司完成大规模扩张并转型为集团企业后,出于集团管控需要,配备新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要求,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在产品利润高的时期,这点成本倒也无足轻重,但在市场低迷时期,高额的机构费用和人工成本,成了企业极其明显的劣势。质量没有明细优势,成本又高,在国内市场可谓是寸步难行,甚至不得不亏损销售。

  4、经营风险。大规模扩张阶段,不仅是新建了多家工厂,原有工厂生产线也进行了多次改造,而产量却受原材料和市场需求的限制,并不能满负荷生产,因此,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导致产品固定成本偏高,整体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A公司虽然是大集团企业,却在与小企业竞争时不再具有优势。那么,当面临小企业的低成本竞争,集团企业如何才能拼得过?

  集团公司的优势在于协同效应,比如采购,集团公司拥有更强势的谈判能力,包括对供货及时性的要求,更强的价格谈判能力,要求更宽松的付款条件,对材料品质的要求,同样,集团公司在选择供应商时,也能有更宽泛的选择范围。 这些都能降低采购成本,但是如果集团本部在采购环节中插手过多,就会导致更高的管理成本,比如需要配置更多的采购人员,有更长的采购提前期,更复杂的采购审批环节。所以,一定要在两者间有很好的平衡点,梳理采购节点,将集团职责定位在关键环节,比如合同谈判、结算、售后,非核心节点权责下放。

  集团公司比较典型的另一个优势是资金优势,更多的融资渠道,更丰富的可选择的融资方式,更多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但是与集团资金管理相配套的常常是集团公司复杂的预算管理体系,一到年底要忙着做年度预算,每个月要做月度预算。年初要做预算分解,年中要做预算调整,年终要做预算分析,这背后是大量的报表,大量的人。然后发现,集团资金省下来的银子,全折腾到预算上了。并不是说预算管理不需要,而是应该更实事求是。做的时候恨不得细到每个人没分钱,可实际执行时,每个月都是一堆需要走特殊审批流程的个性支出,或者报预算的都是习惯性地上浮50%,审核预算的先不管三七二十一砍掉一半,这样讨价还就的过程就是极大的浪费。集团公司的预算首先是自上而下的过程,集团要对固定支出、对整体性投入优先有预算要求,然后才是分子公司个性化预算,而且应该是谁做的预算谁为预算负责。

  集团公司还容易陷入质量的误区,时常有大公司的“觉悟”,总想着质量要比别人好。殊不知,质量和成本向来都是互斥的关系,提高质量务必会增加成本。再想死磕品质管理,也需要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要不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日本制造企业开始舍弃工匠精神,甚至开始数据造假。应该优先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借助更好的现场管理来实现改善产品品质,而不是一味只考虑追加设备和研发投入。如果无法做到专攻细分市场,只能做大众化的产品,最后就必须落到以低成本取胜,产品质量以客户需求为底线就好,再有点预期外的创新,就是锦上添花的惊喜了。既想提高产品品质,又想控制成本,一面在增加各种检验指标,购买各种设备,一面又想把产品卖低价格,显然不太可能两全其美。最后,归根结底还是落到公司产品和市场定位。

  资源共享在集团公司并不陌生,比如资金、设备,但我认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共享。财务共享中心是在这方面的尝试,通过整合业务流程,借助智能化手段, 简化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样,企业内部的其它职能同样可以用这种方式实现共享,比如人力资源管理,集团内相同业务版块可以共享同样的薪酬政策、考核制度,共享人力资源库,由此再实现职能管理部门人员的共享。再比如生产工厂,优秀技术人员,车间高级工程师都属于稀缺资源,通过共享也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最重要的是,要借助共享完成职能梳理,将工作流优化为高效的模式,砍掉不能带来回报的节点,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以上,仍是着力于运营管理环节的成本控制,通过有效管理每一项费用降低公司成本,改善利润状况,实现扭亏为盈。

  事实上,除了尽可能地控制成本,A公司也从资产负债表入手进行资产处置,通过出售停机工厂和长期亏损的工厂,给资产负债表瘦身,从而改善资产结构和现金流,同时还从市场开始,通过潜在客户现场调研更近距离地了解客户需要,为扩大国内市场做准备。明年A公司业绩能否有明显改善呢?我们只能是拭目以待。

  


标签: 税务筹划;经营风险;企业
资讯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请输入5个字以上(0/200)
服务热线:023-95105151
4月征期截止时间:20日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公司简介
加入我们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常见问题
如何观看
忘记密码
商务合作
天畅旗下产品服务介绍
电话 客服热线:

023-9510515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关注天畅财税公众号
关注天畅财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