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承租经营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的模式,对于资产的有效使用,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由于资金、税务等问题需要通过承包经营和承租经营来解决企业资产的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的收益,那么在签订承包经营和承租经营协议时,不用的业务约定,决定了不同的纳税主体和纳税义务,如果没有正确处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税收风险,下面通过对一则案例的解析,来帮大家理清承租经营及承包经营中的税收要点。
案例:一国有甲公司,有砂石加工、销售生产经营资质,乙公司欲承包经营,期限3年,每年支付固定承包费用,现即将签订承包经营协议,协议明确了相关经营管理模式,债权债务及风险承担等,承包经营模式是否可行,税金如何缴纳?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两个概念:承包经营和承租经营。
如何理解承包经营与承租经营?
(一)什么是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将企业发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承包人以发包人或以自已的名义从事经营,发包人的发包收益与承包经营成果直接相关的业务形式。
例如,甲公司委托乙公司负责承包经营,双方合同规定,乙公司承包后仍以甲公司的名义对外经营,甲公司的税后利润由双方各分享50%。这种经营方式就属于承包经营。
(二)什么是承租经营?
承租经营是将企业租赁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经营,承租人向出租人交付租金,出租人的出租收益与租金直接相关而与承包经营成果不直接相关的业务形式。承租经营是指对企业的承租,承租的对象是企业而不是单项财产,企业租赁的特点是在取得财产的同时,还取得了被出租企业的某些生产经营权。
承租经营有以出租方名义从事经营的承租经营和以承租方的名义从事经营的承租经营两种。
(三)如何区分承包经营与承租经营?
承包经营与承租经营,两者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是,承包经营下,出包方的收益一般与承包经成果直接挂钩。承租经营下,出租方的收益一般与租金收益直接挂钩而与承包经营成果不直接挂钩。
例如,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某项合同约定,甲公司交由乙公司经营,双方按乙方经营的税后利润的50%分成。该项合同中甲方的经济利益与乙方的经营成果直接相关,因此,该项合同为承包经营合同。如果该项合同约定,甲公司交由乙公司经营,乙方定期向甲方缴纳定额的租金,乙方的承包经营结果与甲方收益不直接相关,则该项合同则属于承租经营合同。
承租经营与承包经营的纳税主体的规定
(一)增值税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附件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单位以承包、承租、挂靠方式经营的,承包人、承租人、挂常人(以下统称承包人)以发包人、出租人被桂靠人(以下统称发包入)名义对外经营并由发包入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以该发包人为钠税人,否则,以承包人为纳税人。
因此,在确定增值税纳税人时,采用承包、承租经营方式下,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以发包人为纳税人:一是以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二是由发包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以承包人为纳税人。
(二)企业所得税的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承包经营、承租经营取得所得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79号)
第一条规定,企业实行个人承包、承租经营后,如果工商登记仍为企业的,不管其分配方式如何,均应先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做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以上规定,在确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时,只需考虑相关经营主体是否属于独立的企业法人,不需考虑承包、承租情况。
案例解析:合同的签订很重要
(一)合同签订模式的确定决定了企业如何缴税
1. 本案中,如果合同为承包经营合同,那么承包经营模式下,不管承包方是以自己的名义经营还是以被承包方的名义经营,承包方最终从被承包方分回的税后利润,不用再缴纳企业所得税。被承包方收到的承包收益既不需要缴纳增值税,也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